
蒋立冬 AI 图
一个城市从哪个角度切入低空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选择问题,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低空经济的发展速度、前景和信心。现阶段,无论是昙花一现式的低空客运示范,还是五花八门表演式的行业应用,都不足以支撑城市低空经济的持续性增长。
在低空飞行器制造、低空行业应用、低空客运、低空货运四个主干赛道中,只有同时具备普适性强、覆盖面广、进入门槛低、供给侧成熟、需求侧明确、杠杆率高、政府发力点清晰、经验积累速度快等特征的低空货运,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引擎,更是当下城市低空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。
一、低空客运的问题
价值密度高、商业前景好、社会影响大、基础设施投入带动性强等是低空客运的主要优势,也是当下各大城市竞相开展的低空业务类型。但是,现阶段的低空客运还存在很多问题,尚不完全成熟,对低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。
首先,低空客运的进入门槛高。无论是技术门槛,还是投资门槛,以及运营门槛,在四个赛道中都是最高的。低空客运的安全值直接拉满,安全门槛也很高。这些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,是制约低空客运腾飞的核心因素。
其次,低空客运的供给侧能力不足。一方面,以eVTOL为典型代表的低空载人飞行器制造链的产能还没有形成规模,暂时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低空客运需求;另一方面,低空客运运营能力的供给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链,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人员培训,再到运营标准化和现场管理,都还处于摸索阶段,不具备短期膨胀的可能。
再次,目前低空客运的需求响应还不够。除诸如热门旅游景点、游乐场、低空飞行体验项目等特定场景的短期需求外,接驳性、常态化的低空客运线路还没有形成替代性刚需,票价缺口、安全心理、消费习惯等也需要时间积累。
因此,虽然低空客运对于低空经济发展来说有很明显的优势,但短期内却很难产生澎湃动力,是一个长期投资、慢慢回报的过程,对城市的普适性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,短期内也不会有太大作为,需要冷静看待。尤其对于财力有限的城市来说,不宜优先发展低空客运。
同时,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各地在开展低空客运业务时还容易陷入一个误区,即将通航业务当作低空经济客运来做。传统通航业务与低空客运相比无论是在技术路线方面,还是在经营理念方面,都存在不小的区别,人为压低飞行高度可能会引发不少风险。有些单位想着利用通航企业抢场景、抢航线。实际上也并不需要这么做。如果未来低空客运能带来大发展,以现在低空客运的产能,航线和场景在一段时间内必然不会是特别稀缺的资源,不用抢。如果低空客运发展受限,没有那么快,引入通航业务反而会形成负担,不算是明智之举。
二、低空行业应用的问题
目前已知的低空场景中,95%以上属于行业应用。换句话说,低空行业应用也是现阶段最成熟、进入门槛最低、经验最丰富、群众基础最好且最容易接受、生产运营能力供给最完善的赛道。然而,低空行业应用对低空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却是最小的,不应是政府赋能产业的主攻方向。
第一,低空行业应用的市场自发性强。低空经济的行业应用是一个自组织过程,市场化程度较高,从消费级无人机到工业级无人机,从无人机爱好者活动到无人机作业,需求导向一直是主要动力。低空行业应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,市场容量已经达到数千亿元。随着产供链体系的不断完善,低空飞行器的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,无人机操作人员数量的逐步扩大,低空行业应用自然也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。这个过程中,政府采购虽然能够进一步扩大行业应用的市场容量,着力点也比较清晰,也可以快速落地,但从低空经济发展的长远策略来看,其作用还不够。
第二,低空行业应用的投资带动性弱。一方面,低空行业应用一般都自成体系,不依赖大规模的公共基础设施体系,单个项目多是竞争性的,资产投入复用率不高,投资效率的空间有限;另一方面,行业应用需要的配套资源少,行业联动性弱,一般都是解决具体问题,直接作用于最终用户,中间环节的投资溢出少。
第三,低空行业应用对低空经济发展的系统经验贡献小。低空行业应用虽然也是以低空飞行器为主要载体,但其更关注低空飞行器的工具性,重点方向是个性化地解决行业问题,与行业需求的融合度高,较难沉淀出系统性经验,较难进行规模化复制。
第四,低空行业应用的生产力布局趋于分散,较难形成集约程度高的龙头企业。这种生产力布局方式,会产生很多众创型低空企业,是构成低空经济产业外部圈层的主要元素,但其定位应该是生态层,而不是核心引擎。
三、低空飞行器制造链的问题
低空飞行器制造链的优势是集约性强,价值总量大。问题是普适性弱,投入大,周期长,风险高,且具有很强的空间和区域依赖性,只能对少数城市的低空经济发展产生直接推动力。
低空飞行器制造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,对科研平台、专业人才、供应链体系有较高的要求,流动性较差。截至2024年底,虽然中国的低空飞行器制造企业已达到两千多家,但真正有潜在产能的企业多布局在上海、北京、广州、深圳、成都、重庆、南京、合肥、苏州等较大的制造业城市,相对集中。
更重要的是,低空飞行器制造链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,在于末端市场能否快速增长;而促进末端市场快速增长的核心,是低空客货运输的大规模应用。这就又回到了一个更重要的本质问题,当前阶段低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,不是供给侧产能,而是扩大需求侧响应。
四、低空货运作为第一引擎的底层逻辑
相对而言,低空货运是现阶段低空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,其底层逻辑如下:
第一,低空货运的普适性强。低空货运实际上是一种运输方式的变革,几乎在所有的城市,都能找到对这种新型运输方式的需求。对于低空货运而言,其需求侧响应的约束条件最少,只有一个价格问题。其他方向的低空业态,约束条件都不止一个。
第二,低空货运的进入门槛低。无论是从低空飞行器的技术成熟度、标准化程度看,还是从低空货运的运营管理和投资规模、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与依赖度角度看,低空货运的进入门槛都比较低。它既不像低空行业应用那样需要专业知识,需要对低空飞行器进行专业改装,也不像低空客运那样需要依赖复杂的安全管理体系和现场管理能力。低空货运可以在较为简陋的基础设施上,先行先试。当然,低空货运的安全门槛也不高,是安全容忍度较大的业务类型。
第三,低空货运的供给侧相对成熟。一方面,低空货运飞行器的制造技术已经相对成熟,多种型号已经积累足够的飞行时间;另一方面,低空货运的管理体系、运营人才、供应链、基础设施建设等配套资源,也有一定的基础。现阶段,大到吨级的物流无人机,小到只有数百克载重量的样本运输飞行器,基本都有了相对成熟的技术方案。
第四,低空货运的覆盖面广。在货物运输领域,凡是对运输时间有较高需求的物品,基本上都是低空货运的潜在需求。从事地面运输领域的工作人员,略加学习也可以转换业务类型从事低空货运工作。比如,快递员之前使用电动自行车运送包裹,现在也可以采用低空飞行器,两个技能之间的转换成本并不是很高。这就使得低空货运的覆盖面会非常广,普惠性也是低空经济中最强的。
第五,低空货运的经济渗透力强。低空货运属于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,在要素流通领域占据非常重要的角色。低空货运能够将要素流通的时间价值进一步释放,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。比如,医疗行业样本检测结果由隔日变成当日,或者由当日变成半日,既节约了患者的时间,也提高了医院的效率。这种连带效应会大大增强低空货运的经济渗透力,发挥经济杠杆作用,与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逻辑一样。
第六,低空货运的政府发力点清晰。在所有的低空经济场景中,地方政府支持低空货运的发力点最为明确。主要是三点:批用地、批航线、规划建设基础设施。从当前情况看,低空货运的建设审批周期要比低空客运快得多,实操性也会更好。
第七,低空货运有利于积累系统性经验。低空货运比低空行业应用的标准化程度要高很多,也比低空客运更成熟。低空货运的优势是能够进行常态化运营,高频次重复飞行。低空货运既不像行业应用那样基本不需要基础设施,也不像低空客运那样需要高水平的基础设施,它介于两者之间,提供了更自由的选择空间。在很多城市,短期内打造一些低空货运的常态化运营线路的成本并不是很高,有利于帮助地方快速积累低空经济发展的系统性经验。
(作者蔡银寅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、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低空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)
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家装公司,本文标题:《新质观察|低空货运是城市发展低空经济的第一引擎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